用现代砖瓦重塑中国记忆

0
769

■作者简介

1453041704846

高玲,1966年生于山东淄博,第十一届全国妇代会代表,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工业十大杰出女性,中国砖瓦工业文化贡献奖获得者,全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副会长,中国砖瓦工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墙材革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墙材科技信息网副理事长,大学生创业导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低碳山东功勋人物,山东省十大女企业家,山东省建设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功力机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砖瓦是有文化生命力的载体

砖瓦,是土、水、空气和火相融合浑然天成的产物,它源自自然,在烈火中升华,在文化碰撞中成长,在建筑中辉煌,在千年历练中传道,积淀了人类历史发展文化,是有文化生命力的载体。中华砖瓦诞生于5000年前,见证了华夏大地上的生产生活、社会变革和艺术思想的兴衰变迁,形成了中国固有的“砖瓦文化”特色,创造了多处人类建筑文明的伟大奇观,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优秀历史文化足迹。

中国古代万里长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于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它似一本囊括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历史文明的百科全书,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多少年过去,长城依旧傲然挺立。岁月赋予它的是含蓄的美,透过长城我们可以去发掘暗藏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美学、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内涵。我们被长城的气势恢宏所震撼,却往往忽略了构成长城美丽景观的重要载体———秦砖,是秦砖的品质成就了长城的美,成就了中国建筑的美。在我国古代,砖瓦生产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夏商周时期,由“百工”主持,大匠生产,完成了砖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秦汉以后,由中央集权的“司空”机构专管,专门的官窑作坊烧制,砖瓦生产逐渐形成规范。“物勒工名”的法律约束成就了砖瓦的品质,也创造了中国建筑的奇迹,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时至今日,每当我们到西安、到南京,望着那虽有风化痕迹但更有历史印记的古代砖瓦,“记忆”“乡愁”等词语油然而生。真的感受到了历史、感受到了文化、感受到了生命。

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中华砖瓦历经华夏大地的文明征程,成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秦砖汉瓦”,就没有万里长城。当然,放眼世界,没有砖瓦,也就没有罗马古都、伦敦砖城,我们就没有机会赏析格林尼治天文台“0°经线”的经典,没有机会在斯德哥尔摩大厅的圣殿聆听莫言、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我们对古罗马斗兽场心生向往,却不知这座古老建筑的文化底蕴都是从一块一块的砖瓦中得到了彰显,用砖瓦记录了古罗马贵族和平民的生活,记录了他们的活动,记录了他们的法律,为我们复原了古罗马的辉煌。或许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砖瓦的表现形式也有一定差异,但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才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因此,砖瓦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无限文化生命力。

砖瓦现代工艺承载着传承“中国记忆”的历史使命

在当代中国,诸多“短命”建筑的出现,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建筑短寿,一方面在于文化的缺失。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建筑质量和建筑工艺的传承不足且创新乏力。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现象严重,难见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另一方面在于建筑材料的品质。我国一些建筑用材浪费严重,加上过于偏重对建筑内外墙的装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建筑的使用寿命。

砖瓦是古代建筑文明的重要支撑,古代砖瓦靠品质为后人留下数不尽的百年建筑或千年建筑。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砖瓦是绿色的,源自自然,回归自然,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砖瓦的文化是多元的,因各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人文等特点的不同而在时间的淬炼中形成本地区独有的地域特点,多元文化的平行发展又促进了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作为建筑“音符”与灵魂缔造者的建筑材料———砖瓦,负有重塑有态度、有文化气息、有独特地域风情建筑的重任,理应承载起传承“中国记忆”“中国乡愁”的历史使命,为今后的历史留下当代的中国。

让砖瓦现代工艺为城市铸魂为新型城镇化铸魂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回溯历史,以文为魂,在文化传承中提升发展的内涵;必须前瞻未来,化梦为实,在融合创新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重新梳理传统文化,找到传统文化的根脉,铸造建筑之魂。

材料是先导性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对于建筑而言,没有不断创新、富有文化内涵、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材料,就没有差异化、有美感的高品质建筑,又何谈为建筑铸魂、为城镇铸魂?我认为,陶质砖便是富于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尚佳建筑载体。陶质砖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备受人们青睐,是因为它具有其它材料(诸如混凝土、石材、玻璃等)不具备的功能优势,它是建筑材料中的全能冠军。它具有很好的耐候性、永不褪色性、可回收重复利用性、生态和谐性、保湿性、舒适保健性以及隔热保温、呼吸等功能性质和装饰美化性质,对保护自然和保护生命健康都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砖瓦的体积稳定性,是建筑长寿命的重要特质,是中国古典建筑得以留存传承的根本。

伴随着“新砖瓦工业”的到来。现代工艺制造的陶质砖不再是过去那种形体单一、功能单一的烧结砖,更不是依靠消耗肥沃土壤、造成地球千疮百孔的黏土砖,而是更绿色、更环保、能循环利用、精度可达0.1mm的“新砖瓦”。这一新砖瓦的种类目前已增加至2000多个品种,在形体和色彩上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既可以做维护材料,也可以做内、外装饰材料,又可以做地面砖,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建筑精品、维护用砖、装饰用砖、功能用砖、环境用砖以及各种特种砖,它们将成为一种时尚、文明、文化的符号。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区域文化材料,根据地域特色、气候条件、原料特性的不同,形成“京砖”、“鲁砖”等特色建材,为中国建筑的绿色、长寿命、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服务。

我感受到砖建筑的伟大在于故宫长城,而后来的国外游历又丰富了我对砖瓦建筑的认识———砖具有无限可能性。如今,国内对砖瓦建筑的重视和取得的成就让我兴奋不已,砖瓦垒筑高度可达百米,砖瓦建筑的寿命可达200年以上。可喜的是,国内一些知名的建筑大师对陶质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比如著名建筑设计师庄惟敏、王澍、李兴钢、方云飞等,他们通过对大量陶质砖的巧妙运用,以建筑为载体,用砖红展示现代建筑文明,传承了中华历史一脉相承的建筑文化。跨越年代、横亘古今的经典建筑材质——红砖,以它沉静的、深邃的、让人感动的方式,表达了砖瓦建筑独有的建筑气质。收集了600万旧砖瓦建成的宁波博物馆,建川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都展示了人们对砖瓦建筑的认同和喜爱,这些建筑成为了当代具有标志性的、典范意义的现代砖瓦建筑的经典之作,与以老北京四合院、安徽徽派建筑、苏州园林建筑为代表的古典建筑群遥相呼应,共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建筑文化,为今天中国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为城市规划、住房建设、环境设计等提供着丰富的滋养和借鉴。

功力机器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砖瓦装备的创新与发展,致力于现代砖瓦产品的研究与推动,为砖瓦建筑提供基础保障。今天我们努力打造砖瓦的圣殿,用砖瓦构建艺术结构,采用体验的方式,通过砖瓦的灵活运用和丰富的建筑形式建设文化艺术中心,打造“中国记忆”、“中国乡愁”。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留住中国记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砖瓦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其中,“创新”是基于传统的创新,是技术、材料、工艺和艺术的创新,包括砖的生产设备、材料工艺和建筑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目的在于传承传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传承传统文化,打造“中国记忆”;“协调”强调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落实在砖瓦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要打造文化家园,为城市铸魂,为新型城镇化铸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同时促进区域和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绿色”对砖瓦建筑的要求在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以人为核心,创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开放”倡导引进来、走出去,引进国外先进的砖瓦技术和建筑理念为国内建筑服务,将融合中国特色砖瓦文化的特色建筑推向世界的舞台,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留下“中国记忆”;“共享”是资源的共享,中国砖瓦现代工艺的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走节能减排之路,节省资源,减少资源消耗,从而赢取世界对中国的尊重,共享是文化的共享,砖瓦承载着发扬多元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今天的建筑要为明天做历史,为明天留下“乡愁”,将中国特色文化代代相传。

运用现代砖瓦重塑“中国记忆”、留住乡愁,也是砖瓦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村之所以出现千城一面、千村雷同以及特色、文化传承丢失,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够起到传承作用的建筑材料的缺失。一些设计名家要想成就建筑精品,或者从国外定制砖瓦,或者收集利用旧砖瓦,而国内砖瓦行业很难完全满足形成文化符号的建筑要求。所以砖瓦行业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运用现代工艺引导砖瓦行业创新升级,用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推行高端产品和高端装备,提升砖瓦品质,为人们创造绿色宜居环境,建设有“中国味”的城市和乡村,留住“中国记忆”。

暂无评论